股票代码:65187

最新:188.83

涨跌额:

中文

“放眼未来再启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告

时间: 2023-12-17 11:03:09 |   作者; 乐鱼官网登录页面

  新华社南京11月9日电(记者 何宗渝、陈刚、常志鹏、姚玉洁)没有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没有工人扎堆忙碌的身影,江苏苏州纽威数控装备公司3万平方米的恒温综合性生产车间里,100来位工人正从容地操控着各自的工作母机。在高精度镗铣加工中心,伴随着已准确定位的钻头的非常快速地旋转,一件件套筒主轴逐渐成形……

  “这间恒温无尘车间采用了地热能调节温度,加上高精度的工作母机,机床关键产品部件的精度都能控制在3.5微米以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副总经理郭国新说,纽威数字控制机床的全部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

  这家2007年才开始试制生产的公司,去年产值就超过了5000万元,今年能达到1.5亿元以上,明年目标是再翻一番,最终将达到50亿元。

  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让一路调研的记者为之一振。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地一般加工制造业受到强烈冲击,生产一度严重下滑。在全国经济仍处于企稳回升阶段,这家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异军突起、逆势增长,展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长三角一路调研发现,像纽威这样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的企业不在少数。也正是这样一批勇于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开拓奋进的企业,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澎湃的动力。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于去年一揽子计划推出之日揭牌,半年内就推出了6项科技成果,多个研发项目正齐头并进。

  记者看到,他们自主研发的外形只有一个拉杆箱大小、重量不到15公斤的多功能酶标仪,可一起进行96人的常规酶标项目及生化项目检测;小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可用于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免疫球蛋白等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检测速度达到每小时240例……

  这些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的设备,价格最多只有国外同类设备的五分之一。相关科研成果不久将转化为产品,广阔的前景势必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造福于民。

  创新,并不是高科技企业的“专利”,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也能够激发公司发展的活力。在长三角地区,一些传统的制造企业也通过调整市场结构和开发新产品,“危”中寻“机”,闯出了新天地。

  华裕集团是浙江慈溪市的一家小家电生产企业,产品的90%依靠出口销售。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运行遭遇重大困难,去年底今年初出口下降了90%。华裕集团迅速调整了产品结构,投入1200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蒸汽挂烫机、微电脑光控饮水机、环保节能冷柜等20多种新产品陆续投入市场。

  “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让我们迅速挽回了损失,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速肯定在15%以上!”华裕集团副总经理黄照奇说,华裕挂烫机生产线条,但由于订单大量增加,现在根本就交不出现货了。

  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持。上海聚焦先进重大装备、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等九大领域,快速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在财政还很难的情况下,上海“切”出100亿元建立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目前已初步确定了首批53个项目,政府投资达18.7亿元。

  在11月3日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汽集团新开发的6款为世博会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引人注目。

  节油20%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明年将批量投放市场,节油50%的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和上汽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将在2012年推向市场……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投入3亿多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汽集团对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新能源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不停地改进革新,就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不断向前发展。”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朱湘君说。

  新华社广州11月9日电 春节前珠三角农民工“回乡潮”带来的就业难,似乎还未从记忆中褪去,今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又成为考验珠三角的新难题。

  在东莞市中心的智通人才市场里,刚从广西老家返回的张衡站在招聘栏前寻找感兴趣的应聘信息。几个月前,东莞一家电器厂由于订单减少把他辞退了。

  张衡没想到这次回来工作会这么好找。“几天前已经有一家电子厂雇我了,马上就可以去上班。听说原先厂子最近也开始招工人了,我想来这里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他和记者说。

  在张衡“意想不到”工作好找的同时,东莞厚街一家港资电器公司也“意想不到”自己工厂会缺工1000人。“我们把薪水提高了,但就是招不到工人。现在缺最多的是包装工等基础工种,我甚至都去附近村子问有没有家庭主妇可以过来帮忙,连工厂的保安也被安排临时做包装工。”公司一位经理无奈地对记者说。

  一边是求职者持“技”不愁嫁,一边是企业求“工”若渴。针对外界关注的珠三角新一轮“民工荒”问题,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调查发现,伴随着珠三角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一些深层次矛盾将导致民工短缺成为常态问题,必须理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企业订单增加,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进入订单旺季,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的现象。珠三角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强调“普工荒”和“技工荒”都普遍同时存在。

  “今年的招工和往年不太一样,淡季不淡,很大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东莞智通人才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蔡晓梅告诉记者,从4月份开始,出现职位比劳动力多的状况。这一个市场10月可提供接近八万个的岗位,超出去年同期20%,而前来求职者仅有六七万人。

  佛山新明珠陶瓷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陶瓷墙地砖及卫生洁具的现代化企业。进入生产旺季后,由于招工困难,公司不久前自己包车到湖南、四川等地,联系当地的劳动部门招工,当即把几百名工人接到厂里,并好吃好住给予优厚的待遇,可谓“千里招兵”。

  “现在企业订单回来了,最大的问题是招不到熟练工人,缺工在20%左右。新招来的80后、90后工人总感觉对待工作不投入。” 在广州增城柏迪制衣厂,总经理钟启云和记者说,工人是制约公司发展最大的问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关闭生产线,只是减产让工人轮休,不仅按期支付基本工资,还组织他们到周边景点旅游,目的只有一个——留住工人。

  记者了解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佛山,目前劳动力和职位是1:1.25。东莞市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萧欣欣介绍,今年第三季度东莞用工需求表现强劲,目前劳动力和岗位之间比例已达到1:1.6。自5月以来,东莞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比去年下降,尽管目前劳动力需求出现恢复性上升,但求职人数仍未回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萧欣欣分析说,部分企业去年底因经营困难而减员,且又因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不景气不敢贸然招人,错过了第一季度的求职旺季;同时,出现季节性用工难。第三季度是外来普工求职的淡季,但却是企业的生产旺季,以往每年这一段时期都一定会出现用工紧张的情况。

  “有人说目前珠三角等地有‘民工荒’,这个说法有歧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假如民工出现数量短缺,这是民工荒,但这不是事实。根据测算,一直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有所减少,但也不会低于8亿人。”

  劳动力是充足的,但有技术的活,没有人能干;没技术的活,没人愿意做。郑教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技术荒”。在智通人才市场,蔡晓梅分析说,目前缺口是因为结构性供求矛盾引起的,主要体现在如求职者达不到企业岗位技术方面的要求、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水平达不到求职者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钟启云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困惑。招来的工人大多是80后、90后,越来越不像过去那样吃苦耐劳了。“如果把500人的工厂向城外迁移20公里,一个月后估计就只剩下100人了。”

  郑梓桢解答了这个困惑。“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现在珠三角求职人群发生较大变化,就业地区环境、就业企业工作场所环境及周边生活环境都是他们选择考虑的条件。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背着蛇皮袋进城,第二代就拉着拖箱进城;第一代只完成空间的迁移和流动,第二、第三代就是有文化的一代,他们不仅仅满足收入问题,更需要教育、文化、社会地位的全方位提高。相当一部分人不太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他说。

  但也有的人觉得,出现求职缺口在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社会相关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很多农民工外出后,社会权益没办法得到保障,阻碍了劳动力流动。

  随着全国多个经济热点的崛起,珠三角“一枝独秀”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如果是你,在家门口能赚到一千元,是否还愿意来珠三角赚一千二?”有人这样问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次民工短缺,是在珠三角产业转型以及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和以往有着本质区别。

  据了解,金融危机前,珠三角一些地方办理农民工退保的比例高达50%以上,同时劳资双方矛盾增多。有专家这样认为,这是危机前劳资之间的磨合,验证着危机加快了珠三角产业转型的步伐,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宜,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分的蛋糕越来越小,空间越来越狭窄。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导致用人成本普遍提高,曾经的成本优势正慢慢消失,这也迫使一些企业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目前,珠三角各地制定并实施城区产业“退二进三” “腾笼换鸟”有关政策,进行产业体系的转移,也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说,结构转型还有非常长的路走,在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新一轮的民工知识、技能上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她建议相关的职业培训、中等教育要研究趋势,结合社会实际配套培养人才。

  “以前中国的企业用工是‘粗放式’,有人说企业都被宠坏了。” 郑梓桢表示,经过金融危机后,企业将切实认识到,如果不创新、不改善产品质量、不提高劳动效率、不提升产品附加值,就会面临淘汰的命运,这其中要对劳动力实行“集约化”管理,以人为本,切实提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郑梓桢还建议,在城乡之间、户籍人口之间、外来农民工和当地人之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外来工和本地居民平等地享有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公共教育、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等八项公共基本服务。(记者:王敏、韩洁、车晓蕙、黄玫、郭鑫)

  新华社南京11月9日电(记者刘敏、顾烨、陈刚、姚玉洁)全球化石能源日渐短缺和应对气候变暖任务加重,凸显了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新能源更是被赋予了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任。

  在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在长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与传统行业相比,新能源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明显,一些企业还在通过科学技术研发为将来发展“苦练内功”,行业前景依然乐观。

  在江苏吉鑫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的一角,5米高的机床正在给一件轮毂打孔,四溅的水花和非常快速地旋转的操作头上演着一支生产变奏曲。每天,多台数吨重的风机零部件在这里“脱胎换骨”。

  这家重点从事风力发电机关键零部件铸造、加工和研发的企业是我国兆瓦级风电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给这家公司能够带来多大影响,企业一直是满负荷运转。公司副总经理席庆彬说:“虽然产量增速并不低,但仍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

  他表示,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下降,金融危机反而带来了更多利润。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13万吨,销售至少16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5%。

  类似吉鑫这样的新能源企业在江苏省江阴市有百十家。该市新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进仪对记者表示,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中,新能源产业销售规模和利税贡献每年仍保持翻一番的增长。

  “一揽子计划的出台带动国家和民间投资大幅度的增加,原本出口导向型的经营模式有所转变,现在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起开拓。”他说。

  而在上海,新能源产业同样是“遇寒却不冷”。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汽集团为明年世博会推出的6款新能源车非常关注。这些包括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在内的汽车节油率都在20%以上。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朱湘君说:“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部的产品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却是新的增长点,将来市场空间将会很大。”

  按照上海市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动方案,未来3年将先行聚焦新能源汽车、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到2012年,该市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目标总产值为11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3%。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一些新能源企业虽然没有直面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却逐步增强,依托科学技术进步谋求长远发展正在悄然进行。

  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研发和制造的高科技公司。这个只有“两岁”的年轻团队在业内竞争的“法宝”便是技术研发。

  公司监控室的屏幕上,风机的运行数据从福建、甘肃、海南等地的风场传输到这里。从这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能够正常的看到,风机平均利用率基本在99%左右。

  “对于成长型研发企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微乎其微。现代竞争比的不是规模,企业的立身之本是研发。”总经理助理鞠春临说。

  2008年4月,远景完全自主设计并申请到核心专利的1.5兆瓦风轮机成功下线;与此同时,公司在丹麦建立了自己的全世界创新研发中心。

  而我国光伏产业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则利用“冥王星技术”突破性地将光伏电池的电力输出量提高约12%,使得单晶光伏电池和多晶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分别达到19%和17%。

  对于新能源产业的积极动向,李进仪有自己的看法:“新能源作为新兴起的产业,有必要从起步开始树立整个行业的高质、先进发展理念。这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前瞻性意义。”

  在新能源核心产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一些上下业也同时得以受益,金属材料、机械锻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等等涵盖其中。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一些地方正逐步形成和完善。

  以上海市为例,年中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将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配套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今后3年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突破。

  根据《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到2011年,江苏省将扶持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与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并建设30个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和省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新能源将是下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慢慢的变成了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来说,发展新能源还关系到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诸多问题。

  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企业和行业的优惠和鼓励措施。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法到“太阳能屋顶计划”再到全国多个试点城市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一个个举措凸显出政府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在多管齐下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之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快速成长势头。以风电为例,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0%以上。截至2008年,总装机容量1217万千瓦。

  与此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颇为迅猛。截至2008年底,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已高达2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但是也有专家提醒,目前新能源从技术发展程度和市场开发力度来说还不能过早乐观。市场需求尚且没充分启动,核心技术缺失以及个别行业和产业链中出现的盲目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

  就在一个多月前,国务院转发了十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与其他若干传统行业被列入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一些新能源行业出现的投资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现象值得警惕。但是新能源与传统行业不同,政府主要应加强引导和调控,促进产业体系调整,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他同时强调:“目前的‘过剩’主要为结构性过剩,是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了问题,并不意味着整个新能源产业都存在过剩。因为就目前而言,市场开发仍非常有限,发展新能源还有很大潜力。”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中,煤炭依然占据69%的比重,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额不足2%。

  李俊峰说:“新能源肩负新经济增长点的使命,也是未来的希望,但不是今天的支柱;要把新能源产业真正打造出来,整个社会任重而道远。”

  新华社南京11月9日电(记者 常志鹏、姚玉洁、陈刚、何宗渝)借用上海港便捷的交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准备建设一个汽车及零配件的交易中心,为长三角甚至全国的汽车整车和零配件产业建立一个交易平台。

  这是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记者近日在上海市调研时,发现的一个利用长三角区域协作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在长三角,像这样靠区域协作、资源共享实现新发展的例子俯拾皆是。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长三角地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顶级规模、经济潜质最好的经济区之一,也是区域合作起步最早、领域最多、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刚说,上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当时上海技术优势显而易见,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的经济合作主要是纵向生产分工,江苏、浙江两省主要为上海大工业进行配套生产,或接受上海企业的委托生产。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贸易、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装等领域,江苏、浙江两省与上海市之间的相互投资持续不断的增加。江浙沪三地的经济合作呈现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选择为标准、以生产要素流动为主轴的特点。

  曾刚表示,近几年长三角地区间互利合作、联合公关、产业升级的竞合态势更加显著。

  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产业趋同的资源配置结构。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苏浙沪占全国同行业工业产值比重较大的十几个工业部门中,几乎一半行业在三地都占有很大比重,且是当地的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等多个行业,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有明显区域集群特色的产业。

  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长三角在实施产业升级、抢占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先机方面,这一市两省已不谋而合,并着手实施。

  在上海,聚焦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产业等发展重点,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支撑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江苏,南京江宁技术开发区的中电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光伏电池及无锡尚德生产的绿色能源都已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浙江的发展规划中,早在几年前就把新能源当成了新的增长点……

  在上海,有关部门已经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得到了几乎同样的答案。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长三角区域,一批内部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

  江苏盐城市设有大丰纺织业生产基地,但其总部、研发中心和国内外贸易业务却设在上海。上海的上汽集团除了与南汽合并后设有江苏仪征生产基地外,在江苏江宁经济开发区还有桑塔纳3000的生产线;在浙江有万向集团等著名企业为上汽配套零部件;整车车体的汽车板也大多来自区域内宝钢等大钢铁企业。

  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中,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分工互补的机制逐渐完备,步伐加快,前景令人期待。目前,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前不久召开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上,已明白准确地提出长三角未来将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构想。一旦长三角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进一步得以规划对接和有效利用,长三角的先进的产业集群,必将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呈现出更明显的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