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65187

最新:188.83

涨跌额:

中文

建设制造强国 实现伟大中国梦

时间: 2023-12-16 08:23:49 |   作者; 乐鱼官网登录页面

  10月13日,在重庆市大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椿本智能制造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遥控机器人手臂对笔记本电脑外壳进行打磨。近年来,大足区为企业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智慧支持,帮企业创新产品,工业产值连续5年实现增长。黄 舒摄

  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正向着制造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习强调,要牢牢抓住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

  “建设制造强国既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信部副部长罗文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制造强国建设面临新形势。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为途径,构建信息物理系统,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中国制造2025》明白准确地提出,以推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实质上,中德两国走的都是‘制造业+互联网’的路子。这两种路径选不一样,但核心都是推动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本质上殊途同归。”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

  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9.8%,变成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通信设施、高铁装备、核电装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在全球竞争中迅速崛起。

  制造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2016年,我国规上工业公司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1276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2016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1.8%,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38.2%,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加快,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制造逐步兴起,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钢铁、有色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明显,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新兴起的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主体问题。必须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使创新成果相互衔接、集成,使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相互协调、配合,进而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李北光说。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五大工程、九项任务和十大领域,这是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目前,“1+X”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制造业创新中心、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业强基等5个重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专项行动指南,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共11个专项规划以及2个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抓落实的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在《中国制造2025》引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慢慢地加强。目前,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成立,国家增材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中心也已开始创建或筹建,北京、广东、湖北等地建设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59.6%。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大飞机、卫星导航、高档数字控制机床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三个重点为突破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正谋求深刻变革。“我们主攻智能制造,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分类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行绿色制造,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推动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绿色企业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李北光说。

  工信部还通过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大举措,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地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同时,充分的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用,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以市场化手段解决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融资难问题。

  习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要继续抓好制造业。中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制造强国建设的实践经验,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罗文说。

  总结目前的制造强国建设实践,罗文认为,完善顶层设计与夯实基础能力相结合是前提。制造强国建设是一项战略设计,既要重视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也要注重自下而上扎牢底盘,夯实基础能力。要根据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和完善相关领域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强化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要素支撑、加大财税支持、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是内在要求。制造强国建设是一个发展过程,既要保持制造业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也要一直在优化产业体系,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要逐渐完备制造强国建设的政策体系,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改善投资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培育壮大新兴起的产业,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一直在优化制造业布局。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战略选择。制造强国建设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要逐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引导外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海外投资并购、建立境外产业园、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走出去,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途径。制造强国建设要求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找准市场力量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竞争力强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挥好政府作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放开市场准入,克服市场失灵,为公司可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中央部门统筹协调与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相结合是根本保障。制造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协调共进。要充分的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并完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层层推进的组织体系。注重发挥地方政府的因地施策作用,积极地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实现特色发展和错位竞争。通过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取得实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